一、 培养目标:
本专业以马列主义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基本指导思想,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,德、智、体、美全面发展,掌握良好的英语和数理基础,掌握通信技术、通信网络、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,具备通信研究、设计、制造、运营和管理等方面的应用能力,能够在国家政府部门、企事业单位等领域从事开发、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。
二、 培养要求:
本专业学生在学习大学数学,大学物理,人文学科及外语的基础上,主要学习通信系统、通信网方面的基础理论,接受通信工程领域软硬件开发,系统与网络的设计与应用,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的基本训练,具有设计、开发、调测、应用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的基本能力,具备能在信息通信领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基本能力。
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:
1. 有工程职业道德,爱国敬业精神,人文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;
2. 有从事通信工程领域科学研究、工程设计、技术服务等工作所需要的数理知识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;
3. 掌握通信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;
4. 熟悉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、基本理论、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;
5. 具有较好的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;
6. 具有通信系统与网络的初步设计、分析、安装、调试以及工程设计和管理的基本能力;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;
7. 掌握文献检索、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,具有了解信息通信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有能力。
三、主干学科:
信息与通信工程,电子科学与技术,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。
四、核心知识领域:
电子线路、数字逻辑电路、信号与系统、数字信号处理、电磁场与微波技术、通信原理、通信网络理论基础、现代通信技术等。
五、核心课程:
应用数学、电路分析、电子线路、数字电路、信号与系统、通信原理、电磁场理论、通信电子线路、单片机与接口技术、数字信号处理。
六、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:
通信工程导论、程序设计综合实验、模拟电路课程设计、电子电工实习、单片机课程设计、基于项目的软件开发实训、毕业论文等。
七、主要专业实验:
电子线路实验、数字电路实验、信号与系统实验、通信原理实验、通信电子线路实验、单片机与接口技术实验、电子设计自动化实验、嵌入式系统实验、射频与微波电路实验等。
八、修业年限:
四年
九、授予学位:
工学学士学位
十、课程体系及毕业学分要求
课 程 体 系 |
课 程 类 别 |
学分数 |
占总学分比例(%) |
通识教育课程 |
必 修 课 |
58 |
34.7 |
任意选修课 |
8 |
4.8 |
专业必修课程 |
专业类基础课 |
33.5 |
20.1 |
专业核心课 |
11 |
6.6 |
专业选修课程 |
限选课 |
17 |
10.2 |
任选课 |
11.5 |
6.9 |
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|
28 |
16.8 |
合 计 |
167 |
100 |
实践教学学分合计(集中实践教学环节+实验) |
50 |
30 |
注:通识教育任意选修课程8学分。其中《心理健康教育》(2学分)、《安全稳定教育》(1学分),属于该模块中的必修课程。
十一、教学日历表
周次 学期 |
1 |
2 |
3 |
4 |
5 |
6 |
7 |
8 |
9 |
10 |
11 |
12 |
13 |
14 |
15 |
16 |
17 |
18 |
19 |
20 |
21 |
22 |
23 |
24 |
25 |
26 |
27 |
1 |
←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→ |
: |
: |
△ |
△ |
≡ |
≡ |
≡ |
≡ |
≡ |
|
|
2 |
←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→ |
: |
: |
△ |
△ |
≡ |
≡ |
≡ |
≡ |
≡ |
≡ |
≡ |
3 |
←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→ |
: |
: |
△ |
△ |
≡ |
≡ |
≡ |
≡ |
≡ |
|
|
4 |
←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→ |
: |
: |
× |
× |
≡ |
≡ |
≡ |
≡ |
≡ |
≡ |
≡ |
5 |
←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→ |
: |
: |
△ |
△ |
≡ |
≡ |
≡ |
≡ |
≡ |
|
|
6 |
←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→ |
: |
: |
△ |
△ |
≡ |
≡ |
≡ |
≡ |
≡ |
≡ |
≡ |
7 |
←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— |
→ |
: |
: |
× |
× |
≡ |
≡ |
≡ |
≡ |
≡ |
|
|
8 |
⊙ |
⊙ |
⊙ |
⊙ |
⊙ |
⊙ |
⊙ |
⊙ |
⊙ |
⊙ |
⊙ |
⊙ |
⊙ |
⊙ |
⊙ |
⊙ |
○ |
○ |
S |
S |
≡ |
≡ |
≡ |
≡ |
≡ |
≡ |
≡ |
所用标示“符号”的含义:“←——→”为理论教学;“≡”为假期;“△”为课程设计或综合(创新)实验;“⊙”毕业论文(设计)及答辩;“:”考试;“*”为社会实践或公益劳动;“×”为教学实习(或生产、认识实习)和毕业实习;“∧”为测量实习;“S”为机动;“○”为入学教育或毕业鉴定;“◆”为军训;“∥”为机械制造基础实习。